環境生態小學堂

#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

星蟲動物門

星蟲動物是一類蠕蟲狀、不分節的海洋底棲動物,棲地及生活方式與螠類相似。  

#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

腕足動物門

腕足動物門屬於底棲、有一對硬殼的海生觸手冠動物。但與雙殼類軟體動物不同的是:其殼是上、下開合,而不是左、右開合。  

#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

棘皮動物門

棘皮動物是一類海洋無脊椎動物,成體有輻射對稱(通常為五輻射對稱的特徵,棘皮動物也是純海生動物中最大的一個類群,從潮間帶到深海帶,成年棘皮動物在幾乎所有深度的海床上都能找到。  

#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

軟體動物門

軟體動物門是動物界的第二大門,僅次於節肢動物門。軟體動物屬於無脊椎動物,能適應許多不同環境。軟體動物大多有殼,如田螺、文蛤等貝類;少數在陸地上的則有蝸牛、蛞蝓;章魚、烏賊、海蛞蝓的外殼已消失;軟體動物多數靠一條肉腳向前滑動,以此移動自己的身體,很多都有一個盤繞的外殼來保護蝸在裡面的柔軟的身體。  

#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

節肢動物門

外骨骼動物組成被稱為節肢動物門,為動物界中所屬物種最多的一門,除昆蟲外,常見的蝦、蟹、蜘蛛、蜈蚣及已滅絕的三葉蟲都屬於節肢動物。  

#濱海植物

王爺葵

學名:Tithonia diversifolia科別:菊科Compositae別稱:提湯菊、金花菊、假向日葵、腫柄菊、大王葵、霸王菊產地:墨西哥、中美洲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約為2~5公尺,莖木質化、直立,全株被有細毛。2.葉互生,形狀為卵狀長橢圓形或三角狀卵形、掌狀或3~5深裂,長7~20公分,具有長葉柄,葉背有短柔毛。3.雌雄同株,大型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徑約5~15公分,花被黃色,周圍舌狀花約有10~13朵,大而明顯,中央管狀花為兩性花,生長密集,含豐富的花粉。4.瘦果呈扁狀橢圓形,頂端有芒刺或鱗片。

#濱海植物

黃槿

外號:環保衛生紙   黃槿在海邊算是最高大的植物,樹高可達10公尺,尤其是那特大號的葉子,是樹木中少有的,形狀像心形,最大可達30公分,它的黃色花朵十分美麗,大小約5~8公分,形狀像個羽毛球。黃槿生長快速,四季都開花,但是以春夏最多,常常被用來做為行道樹、防風樹等。在沒有塑膠袋時代過年的時候常去摘取黃槿的葉子利用它來枕粿或草粿,放在蒸籠裡一起蒸,蒸妥後,托著粿吃,方便又不黏手。在以前農業社會中沒有衛生紙,常用黃槿葉來代替,以後到海濱不必帶衛生紙

#濱海植物

蔓荊

外號:小葡萄   蔓性小灌木,常呈葡萄狀,在海濱附近蔓生;葉對生,單葉,厚紙質,背面綠白色揉之有芳香;花序圓錐狀,頂生或腋生,花密集。花為紫花,種子成熟時為圓球狀頂生,葉子表面有毛狀背面顏色較淺。蔓荊的生長長度可達十公尺以上,由它有特殊的葉子和葡萄成長低矮而且有支持根,所以能在海濱成長。

#濱海植物

水丁香

外號:海濱小公主   海濱的水丁香和一般半水生的水丁香有所不同:一、花形不同。二、海濱的水丁香植株走平鋪在沙地上生長,減少受風面積。三、葉子的形狀也不相同。但兩者最相同的地方就是種子的形狀像香蕉一樣,十分有趣!它喜歡躲在其他植物的下方生長,開出黃色小蕊。它的葉子形狀是長條形的,葉緣彎彎曲曲的,花柄十分細長,花重瓣,在沙地上生長。

#濱海植物

海桐

外號:花期最短的樹 海桐屬於大灌木,全株平滑無毛,葉互生,簇集在枝稍,倒披針形,針端呈鈍或圓形,基部銳形長4~10公分,寬2~ 4公分,葉緣有上下波浪狀。花序短圓錐狀,頂生4~6朵,花黃白色。因具有防砂、防潮的能力,所以種來防風、防潮,很有用。我們在挖子尾地區只發現很多小株的小海桐,只有在E2區的堤岸旁發現一株較大的海桐四月中開花一星期,花色黃花冠約一公分大小。  

#濱海植物

苦藍盤 

外號:紅樹林的好鄰居   在我們整個調查中發現二處苦藍盤,生長面積約為30平方公尺,分布範圍有限,數量十分少,和岸邊的紅樹林混生在一起。苦藍盤為草綠性灌木,有點蔓性生長,下部莖常傾臥地面而生根,葉互生表面平滑或長菱形,花為白色,有點紫紅,花冠約 1公分五瓣,腋生一朵或二朵。  

#濱海植物

 天人菊

天人菊原產於美國南部,西元1911年日據時期,原本引進澎湖為栽培種定沙植物,後曼生成為野花,由於耐乾旱易生長,所以被選為澎湖縣縣花。王功漁港開發時,栽培約100株,春天花期最美。(漁港福氣雞附近可看到)

#濱海植物

紫斑向日葵

科別:菊科 學名:Helianthus annuus L. 英文:Common sunflower 原產地:墨西哥   原產墨西哥野生種向日葵品系約民國89年前由載葵花子的船在外海擱淺,種子漂流至彰化沿海溼地,非常適台灣環境而快速繁衍,目前在大肚溪以南和濁水溪以北數量最多。莖部特徵,為紫斑向日葵名字的由來   近幾年氾濫在彰化縣的海域。整個生態環境,正在無聲的改變,競爭力強的紫斑向日葵,雖在花期造就了美麗的西部海岸,但原有的海岸先驅植物有定沙水保的功能,如今被高大有見到2公尺以上的植株的一二年生草本替代,想必強風豪雨來臨時,會照成嚴重的海岸傷害,人民的保障將間接受到威脅。

#濱海植物

酢醬草

葉片三出複葉,倒心臟形。花期很長,以春季為主但由冬至夏季均有,十分常見。長長的葉柄成為孩童把玩的自然玩具。 夜間葉片會下垂閉合即睡眠運動。

#濱海植物

欒樨(鯽魚膽) 

因為葉子很苦(像膽汁那麼苦),外形有些像鯽魚,所以稱其名。全草消炎,散瘀,止血。治外傷出血,肺結核,咳血、支氣管炎,糖尿病。 

#濱海植物

大飛揚草 

科別:大戟ㄐㄧˇ科 學名:Euphorbia hirta L. 別名:小飛揚草、痢子草、乳汁草、痢疾草、細葉飛揚草、小本乳汁 草、紅尾仔草、萹蓄、烏仔目草、過路蜈蚣、紅骨細本、乳仔草、千根草、神仙對坐草   生長情形:一年生草本,全體具有豐沛乳汁。莖斜上或直立,高約10-40公分,帶淡紅色或紫紅色,有毛;葉對生。花果期4-11月。   用途:1.全草搗爛,可治牙齦腫痛等,但只能外敷於兩頰。2.全草煎水,可洗各種疥癬。

#濱海植物

構樹

科別:桑科 學名:Broussonetia papyrifera 別名:鹿仔樹 、奶樹、造紙樹、噹噹樹、楮、穀樹、榖漿樹   早年構樹是相當實用的經濟樹種,其枝葉可作為鹿的飼料,故又名「鹿仔樹」;樹皮可作為宣紙的原料,木材則可作為薪炭。   構樹是荒地的先趨植物,生長快速,散見於全台荒地,平野、低海拔處。這一切都是鳥兒啄食傳播,因為構樹的果實是很好的誘鳥食物。   

#濱海植物

菎麻 

日據時代日本認為此植物的種子可以提煉飛機用的潤滑油,於是使用飛機遍灑種子於台灣全島,今天各地平野、低山帶的旱田、廢耕地、荒地、溪谷森林旁邊開闊地,均可發現本種。  民間當作青草藥,種子、根莖有不同的用途,但全草有毒,種子毒性更強,一般人不應該拿來內服。

#濱海植物

番杏

科別:番杏科 學名:Tetragonia tetragonoides (Pall.) Kuntze 別名:毛菠菜、法國菠菜   番杏是海邊常見的植物,如果有發現它的蹤跡,通常群聚的數量都很多。 番杏本身富含多種維生素,據說,它的養分不亞於我們經常食用的菠菜。 目前知道把他拿來食用的人並不多,所以,野外的族群相當多。 根據清草藥書籍的記載,番杏的藥為: 味甘,性平,微辛,去風解熱, 消腫解毒,而且可以拿來治療胃癌以及食癌。  

#濱海植物

南美蟛蜞菊

科別:菊科 學名:Wedelia trilobata 別名:地錦花、穿地龍、三裂葉蟛蜞菊 原產地:南美洲   原產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到熱帶美洲的南美蟛蜞菊,1976年被引入台灣當做地被植物,強力的侵佔性和伸展力是它盤據地域的利器。耐溫性佳,上可達攝氏30度,下能耐低溫攝氏4度,更是讓它在台灣一年四季活力旺旺。先天優良的條件使它在野外如入無人之境,被誤認為野生植物。 台灣蟛蜞菊常被住民拿來熬煮湯汁當茶飲,因為喝起來甜甜的,所以也叫黃花蜜菜,原住民也會拿來當野菜,有止咳、退熱、消暑的功效呢!不過在野外已難得遇見蟛蜞菊,倒是可以用南美蟛蜞菊來代替,畢竟它們都是同一家族成員,只是生長地不同而已。  

#濱海植物

大黍

科目:禾本科草本 學名:Panicum maximum Jacq. 英文名:Guinea grass 別名:天竺草、畿尼亞草、幾內亞草、羊草、堅尼草、馬草 原產地:熱帶非洲 大黍草在秋冬之際莖部以上就開始枯萎,極易著火,引起火燒山,使得原本雜生在一起的相思樹遭受魚池之殃而被燒死。如此年復一年的火燒行徑,謂之「循環性火燒山」。   特徵:圓錐狀花序是最惹人注目的辨識指標,基部的分枝成輪生狀態,漸次而上輪生漸不明顯,整個花序排列成尖塔形。大黍的植株約一人高,莖桿直立有毛,葉片細細長長,不會割傷人。  

#濱海植物

林投

  林投能耐濕、耐鹽及風沙,是優良的防風植物。因葉片佈滿針刺,所以也是早期最佳的海防與住家的防盜植物。 林投樹已被台灣奇案汙名化,又台灣治安良好,林投樹正快速的消失中。 林投葉也是國家一級保育動物「津田氏大頭竹節蟲」唯一的食草,這種瀕臨滅絕的生物只棲息在林投樹上,因騎在葉上的型態像一匹小馬,因此又被稱為「林投馬」。林投樹上的球果像大的鳳梨,林投樹在砂礫上是十分特別的植物,它的球果像鳳梨一樣,不過鳳梨是直立且果尾有長葉子!林投樹的球果一般而言是樹在枝頭而且果頭無葉,球果上的紋路很深。它的葉子像一把長劍,葉緣兩側和中心,脈長有利刺,容易傷人。幹具有很多分枝,並有環狀葉痕,氣根自基部成長,長入地下變成支持根。  

#濱海植物

五節芒 

學名: Miscanthus floridulus英名:manyflower silver 別名:芒草、管芒、管草、寒芒、割芒、台灣芒。分布:台灣全島中低海拔區、遠東至波里尼西亞。五節芒屬於禾本科,其地下莖發達,能適應各種土壤,地上部被剷除或火燒後,地下莖照樣能長出新芽。葉舌圓形,有纖,葉互生,披針狀線形,邊緣銳。雌雄同株,圓錐花序大型,花被為小穗成對。果實細小成熟時轉為黃色,穎果,長橢圓形。多年生常綠草本,多分藥成大群落。芒節有白粉。  特徵:老熟後可當花材及捆紮作掃帚用,葉鞘及莖桿可製芒紙、搭蓋屋頂,頂端嫩心可食用。另外,曬乾的莖葉亦可綁成一捆一捆,用來當火種。

#濱海植物

馬齒牡丹

科別:馬齒莧科 學名:Portulaca oleracea 別名:闊葉半支蓮,太陽花、半日花、豬母乳仔花 原產地:南美洲   馬齒牡丹為馬齒莧科多年生草,是松葉牡丹與馬齒莧的雜交種。   植株矮小,具匍匐性;葉、莖多肉質,葉長橢圓形、互生。花開於枝條頂端;單瓣大輪,有紅、橙、桃紅、黃、白等花色。葉多肉質,帶有大量的乳汁。故可以耐乾旱,葉呈長橢圓形,似馬齒,加上花朵的形狀像牡丹,所以稱為馬齒牡丹。   耐高溫且耐乾旱的馬齒牡丹,常常可以在野外發現,可以說是夏日代表性的植物之一,馬齒牡丹的開花習性非常特殊,他只在上午開花(自太陽昇起至上午12點以前)。下午就閉合。又因為馬齒牡丹屬蟲媒花,一經授粉或在強烈的紫外線照射下,溫度太高的晴天或雨天他都會提早畢合。   馬齒牡丹都於莖頂開花,花行有單瓣,重瓣之分,花的顏色繁多,計有黃、白、桃紅、粉紅、橙、橙紅、紫紅及各各之相參色。

#濱海植物

松葉牡丹 

科別:馬齒莧科 學名:Portulaca grandiflora 別名:半支蓮、日照草、洋馬齒莧、龍鬚牡丹 原產地:南部非洲、巴西 原產於巴西和南非的松葉牡丹,為馬齒莧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 松葉牡丹喜高溫,5-11月即會開花,像松樹的葉子,長得尖尖的形狀,因此有松葉牡丹的稱號。既像牡丹又像玫瑰,有單瓣與重瓣的品種,花色豐富。花朵壽命短暫,上午開花,午後即謝,溫度太高的晴天和雨天,也會讓它提早閉合。但枝條頂端著生數個花蕾,可日日接續開花,花期長久。

#濱海植物

羊蹄 

科別:蓼科 學名:Rumex  japonicus  Houtt. 別名:殼菜、豬耳朵、禿頭草、牛舌菜、野菠菜、大王頭、敗毒菜、羊舌頭 喜陰濕處,耐寒也耐乾旱,王功漁港冬季寒風來襲,依然翠綠。嫩苗 葉及果實可食用,全島路旁、庭園及耕地附近皆可見其蹤跡。   羊蹄對急性單核細胞型及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性細胞有仰制作用,並有抗病毒作用。

#濱海植物

菟絲子

科目:旋花科 學名:Cuscuta austras R. Brown 俗名:濱絲菟子、豆寄生、吐血絲、金絲草。   台灣最初於1990年發現菟絲子入侵南投縣東埔溫泉附近,菟絲子是屬於旋花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是一種構造頗為特殊的寄生植物,缺乏根與葉的構造,所以無法自己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也無法從土壤裡吸取水分, 因而完全利用其爬藤狀的莖攀附在其他植物上,從接觸植物的部位長出吸器伸入植物體內,吸取養分為生。菟絲子喜歡陽光充足開闊的環境,表呈黃色絲狀,看似柔弱,但對其他植物傷害性卻非常強大。菟絲子在中醫認為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明目、止瀉、只渴、安胎的功效。   特徵:菟絲子是中藥的ㄧ種,在中醫認為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明目、止瀉、止渴、安胎的功效。

#濱海植物

白水木

科別:紫草科 學名:Tournefortia argentea L.f. 別名:白水草、水草 原產地:熱帶亞洲、馬達加斯加、澳洲及太平洋諸島;台灣分布於海岸地區、恆春半島、蘭嶼、小琉球及綠島。   是一種常綠性的灌木或是可以長到10公尺高的小喬木。除了樹條、樹皮是灰褐(ㄏㄜˊ)色外,它的小枝條、葉片、花絮都有銀白色的絨毛,再加上花也是白色的,果實成熟時也是呈淺綠至灰綠色,遠遠望去像一叢白白的小土丘。 白水木能耐鹽分、抗海風、樹形優美,蟲害又少,被一些有心的園藝商人,馴化栽培於苗圃中,且也已經種在海濱當作行道樹。   特徵:白水木因為它那綠中帶白的葉,加上它生長的地方大多都看得見海水,因此有白水木之稱。  

#濱海植物

水黃皮

野生之水黃皮大多沿著河流或溪谷生長,其果實具有漂浮性,可藉水流傳播。 刀狀種子掛在樹上猶如黃色的清代銅幣,所以又稱為掛錢樹。   古時候醫學不發達,種子提煉的油用來治療皮膚病,但種子和根部毒性較強,誤食會頭暈歐吐,所以以前用來催吐。

#濱海植物

蒺藜草

科別:禾本科 學名:Cenchrus echinatus Linn 別名:刺殼草、恰查某、刺查某 原產地:原本分布於熱帶美洲。   簡述:蒺藜草是一年生單子葉草本植物,在砂地或草地自生。莖稈的基部彎曲,並在節上生根,高約20~55公分。稈2圓形中空。葉長線形,基部有像刀鞘的構造(葉鞘)將莖包住,葉鞘具龍骨,葉舌由一圈白茸毛構成。花為單一總狀花序、穗狀,長3~10公分。四季常開,黃綠色。果為穎果,外有刺狀外殼包裹,殼的基部截形,有軟毛及剛硬刺毛,藉以附著人畜身上傳播繁殖。剛長出時為綠色,成熟時轉為褐色,自行脫落或沾附在動物身上到處散播。由於傳播的方式特殊,適應性極強。跟咸豐草等一樣,由於果實具硬刺毛,疾藜草也是以「強迫中獎」的方式,讓人畜為它散布種子。臺灣全省海邊及低海拔的田野、荒地皆可見及,老一輩的台灣人叫它「恰查某」,因為它常生長於田間,農人赤腳時常被它刺傷,因此農夫對它非常厭惡! 疾藜草原產美國南部,傳入的歷史不超過100年,常成群生長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目前已分布全省砂地、荒地、路邊。名為蒺藜草,是因為它的果實很像蒺藜科的蒺藜,在古代,「草」就是指禾本科的植物。   特徵:禾本科植物的蒺藜草,echinatus是種名,意思是「芒刺的」,因為它的果實由刺狀的剛毛所包裹,有如芒刺而命名。

#濱海植物

鹽定(緣定) 

科名:藜科 學名:Suaeda nudiflora (Willd.) Moq. Chenopodiaceae 俗名:裸花鹵兼蓬、裸花鹵蓬、香蕉草     簡述: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多生長於海邊高鹽分的灘地上,伏生地面,分枝叢生,高可達50公分。葉互生,細長肥厚且向上彎曲或披針形,長1~3公分。葉片因形似香蕉,而有「香蕉草」之稱。花細小,於莖端密生成穗狀花序,黃綠色;單被花,萼片5;雄蕊5,與萼片對生;雌蕊1,花柱2。胞果,卵球形。鹽定由其別名就可以了解其意義,它屬於肉質鹽生的植物,植物體本身有調解鹽分的功能,一般生長的環境土壤較硬,鹽分較高,如廢棄或已收成的鹽田與養殖池等。因這些地方不適合別種植物生存,故鹽定成為優勢植物。又因鹽定具調節土壤鹽分功能,是魚塭堤岸上常見的植物種類,同樣具有保護魚塭堤岸的功能。鹽定為了適應海邊惡劣環境,於是在構造上產生各種變化:如葉子加厚或退化成肉質狀,或表面長出茸毛,氣孔變少變小,儲水組織發達,具排鹽、耐鹽的能力。台灣的雲林、嘉義以南之海岸、蘭嶼、台南縣沿海之鄉鎮均有分布。廣泛分布於北半球。   特徵:在過往生活困苦、鹽不易取得的時代,做粗活的人必須攝取鹽分才有力氣幹活,野生不必花錢的鹽定就成了貧民鹽分的來源了。最特別的是,每到冬季嚴寒的時候,鹽定翠綠的葉色就會轉為橘紅色。

#濱海植物

大花咸豐草

  科別:菊科 學名:Bidens pilosa 英文:Bid bidens 別名:鬼針草、同治草、白花婆婆針、和小白花、恰查某 原產地:美洲   1984年才被登錄為台灣新物種的大花咸豐草,想不到短短二十來間,已攻佔台灣大片土地。 當時是蜂農見其一年四季開花,花粉產量大,當可做為採蜜的蜜源。才從琉球引進栽植,台灣省養蜂協會還曾經把此草命名為「錦洲草」,以紀念當初引進的台北縣蘆州鄉養蜂人盧錦洲先生 特徵:全草有疏表清熱、解毒、利尿、散瘀之效,治盲腸炎、肝病、糖尿病、咽喉腫毒、腸炎、子宮炎、感冒。  

#濱海植物

木麻黃

科目:木麻黃科 學名: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 英名:Polynesian Iron Wood;Horsetail Tree。 原產地:原產澳洲、南洋、印度、緬甸別名:木麻、麻黃、木賊葉木麻黃   特徵:常綠喬木、高達十幾公尺。樹皮不規則縱裂,呈長條狀剝落。小枝綠色如長針般,葉退化為鱗片狀,常被誤以為是裸子植物。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黃色長在小枝先 生態習性:喜好向陽之砂地及砂質壤土。耐旱、耐潮、耐鹽性強,為栽植海岸線第一線防風林優良樹種。為鰲鼓主要的防風林,常見鷺鷥、蒼鷺、夜鷺在枝上休息。淺根性植物,強風時易招致風倒及折枝。  

#濱海植物

馬鞍藤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學名:Ipomoea pescaprae (L.) 別名:鱟藤、厚藤、馬蹄草   原產地:是一種泛熱帶性分布型的種類,幾乎在全世界熱帶地區的海邊都有它的蹤影;台灣幾乎也是全島(包括離島地區)的礁岸、砂岸地區,都很容易看到它的蹤跡。   植物特徵:匍匐性多年生草本,莖極長,節上生根,全株光滑,葉先端凹裂,形如馬鞍,故名馬鞍藤。蔓莖向四面拓展,每節生根,根入土極深,是典型的砂原植物,經常是砂岸最前線的植物群落,為防風定砂植物。   生長形態:匍匐性多年生藤本。莖幹:全株光滑無毛,有乳汁,蔓莖極長而匍匐地面向四面拓展;節上長出「不定根」,根入土極深,是典型的砂原植物,經常是砂岸最前線的植物群落,為防風定砂植物。   葉的形態:葉子是互生的單葉,圓形或是寬的橢圓形,葉子的先端則是明顯凹陷或是接近兩裂,形如馬鞍,故名馬鞍藤,葉面摸起來屬於皮革質或是軟革質,長約3~9公分,寬約2.5~8公分;葉柄有的可達12公分長。   花的形態:聚繖花序由葉腋長出,花則是一朵到多朵,不過在同一個花序上,通常一次只開一朵花,花萼多數是5枚,宿存、離生,橢圓形或是寬卵形,約0.5~1公分長;花冠輻射對稱,粉紅色到淺紫紅色,漏斗狀,5淺裂,約3~6.5公分長;雄蕊與花冠的裂片互生,2長3短,且花絲的基部被毛;子房上位,光滑無毛,柱頭2裂。馬鞍藤一種是典型的沙灘植物,也是沙灘地區防風定沙的第一線植物,它可以改變沙地的環境,以利其它植物生長。在所有的海濱植物中,馬鞍藤花形大、色彩艷麗,而且又成大面積生長,每當夏天花朵盛開的時候,沙灘上整片粉紫色花海,在眾多的海濱植物中,而有「沙灘皇后」之美稱。   特色:具有定砂功能,並且可以改變砂地周圍的環境以便日後其他植物的生長。  

#濱海植物

馬齒莧

科別:馬齒莧科學名:Portulaca oloraua Linn. var. sativa DC別名:豬母乳、豬母草、豬母菜、長命菜、五方菜、瓜子菜、馬蛇子菜、闊葉半枝蓮、五行草。 莖:莖分枝,基部橫臥地上,花枝傾斜向上,莖肉質肥厚。葉:葉對生或互生,長橢圓形,鈍頭全緣,無柄。花:馬齒莧的花小巧可愛但不醒目,通常在夏天清晨綻放,中午前便凋謝,短短半天的壽命常讓人錯過賞花時間,開花期在春秋之間。果:成熟時就像掀開蓋子似地橫向開裂,在植物學上稱為「蓋果」。生長情形:屬於一年生草本植物。  特色:平野、路旁的馬齒莧十分常見,它的葉片厚厚的,是耐乾旱的強韌野草。即使將它拔起扔在路旁,久久也不會枯萎,若遇到下雨天,照樣又能生根蔓延。早期農家喜歡摘它來餵豬,豬仔愛吃又營養,俗稱「豬母乳」。

#海洋危機

新聞剪輯

海洋垃圾正包圍台灣    報導單位:聯合報 地點:馬祖 日期:2017.0528   海哭的聲音!海洋垃圾正包圍台灣 寶島變垃圾之島   報導單位:三立新聞網 地點:馬祖 日期:2017.0528   海洋垃圾正包圍台灣 環署:淨灘規模將比照空屋防治    報導單位:聯合報  地點:澎湖 日期:2017.0531   過度捕撈 日提議新設秋刀魚捕撈配額     2017年07月11日 15:42      林永富   據共同社11日報導,日本農相山本有二11日在內閣會議後的記者會上宣布,將向國際會議提議對資源恐枯竭的秋刀魚根據國家和地區新設捕撈配額。由於大陸及台灣的捕撈量增加,為保護資源,日本正在研究設置總量約56萬噸的捕撈配額,分配給8個國家和地區。具體的分配方式為日本約24萬噸、台灣約19萬噸、大陸約4萬噸,正在就此協調。    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NPFC)將從13日起在日本札幌市召開會議,會前日方已將上述提議告知與會國。 山本表示,為加強秋刀魚的資源管理,將提議設定各國的捕撈上限、以及禁止增加許可的漁船數。日本政府根據過去的捕撈量等計算出配額,將在會上主張採取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捕撈限制。 不過,近年來捕撈量迅速增加的大陸可能會認為配額過少而表示反對,討論預計不會一帆風順。 據日本水產廳統計,北太平洋的秋刀魚最近5年的捕撈量總體在35.4萬~62.5萬噸,其中日本維持在11.2萬~22.4萬噸,近年呈減少趨勢。另一方面,據大陸的報告稱,2012年的捕撈量僅約2000噸,到2015年已猛增至約5萬噸。   (旺報)   引爆東南亞漁業大戰?這條魚可能以後吃不到   日本家庭料理常見的秋刀魚,這幾年數量不斷減少、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日本就指出,這是因為台灣和中國船隻,在公海大肆捕撈,導致日本近海捕不到魚,日本政府在上週四的國際會議上,就提議為各國的秋刀魚漁獲量設定上限,卻遭到中國反對,最後不了了之。事實上,包含秋刀魚在內,全世界的漁業資源都正邁向枯竭,追究原因,除了氣候變化,還有人為污染和過度捕撈。專家就警告,最快2048年,海中可能就再也沒魚可捕。 肥美的秋刀魚,在烤架排排站,大火逼出的油脂滋滋作響,散發獨特香氣。擠上一點檸檬汁,酸甜滋味一口咬下,超級下飯。北海道釧路的漁港邊,海中鲜味零時差直達民眾胃袋,講究新鮮的秋刀魚生魚片,只有在這裡才能享用。   拿一碗白飯,海鮮配料任你挑,每個人轉到秋刀魚的攤位前,卻是猶豫半天,遲遲下不了手。因為這少少的3片魚肉,就要價日幣200圓,相當於台幣55元,比往年貴了整整一倍。相比台灣,一整條魚也才幾十元,日本這樣高貴的「產地價」,荷包實在吃不消。   原本的庶民美食,價格卻越來越不親民,原因就出在,日本近海的秋刀魚,這幾年集體搞失蹤。根據日本水產廳統計,2014年多達22.7萬噸的漁獲量,去年已經銳減到11.4萬噸,漁民捕不到、民眾沒得買,價錢自然漲聲響起。北海道今年的拍賣價格,已經飆升到每公斤1.4萬日圓,是往年的2倍左右。 秋刀魚每年8到12月,會沿著兩條親潮分流,經過北太平洋西部,最後抵達日本北海道東方的「道東漁場」,再一路南下到千葉縣近海。相較於日本捕撈秋刀魚,都是20~100噸的小型漁船,在沿岸作業後,快速回港卸貨,台灣和中國,則是出動1000噸級以上的大型漁船,前往公海漁場作業,再由專門的冷凍搬運船,分批載回,捕撈量自然較大。台灣早在2013年就擠掉日本,成為世界第一的秋刀魚捕撈國,去年漁獲量更高達14萬噸。除了3萬噸銷往國內,其他大多外銷南韓以及中國。 而中國因為所得增加,民眾手頭寬了,對海鮮類的需求增加,連帶秋刀魚捕撈量,也在短短的5年之內,暴增30倍以上,來到6萬噸左右。成長速度之快,讓日本漁民大感威脅。 魚群不來,日本把原因歸咎於各國濫捕。13日召開的「北太平洋漁業會議」上,日本代表就提案,要限捕秋刀魚。將北太平洋整體的漁獲量,定在56萬噸以下,台灣和中國的上限,分別為19萬噸和4.6萬噸,而日本自己卻三級跳,調升到24.2萬噸。 雖然會後各國同意,要限制秋刀魚的漁船數量,但在中國反對下,捕撈上限只能留到明年再談。有日本專家更認為,漁獲之所以會減少,並不是各國捕太多,而是北海道東側,在2010年出現的暖水區,擋住前往日本沿海的支流魚群,怕熱的秋刀魚不願意南下,沿岸也就等不到魚。事實上,近年來包含秋刀魚在內,各種海中生物的漁場,都正發生劇變。 熱騰騰的大阪燒,海鮮配料加好加滿,口感Q彈的新鮮魷魚,不管用烤的、炸的、還是直接做成生魚片,都是老饕的最愛,但現在要嚐一口這種美食,可不容易。   走進當地超市,架上沒有新鮮現撈的魷魚、只有冷凍版本,而且一尾就要480日圓,相當於台幣130多元。 魷魚產量,佔日本第一的青森縣八戶市,去年捕撈量,只有1萬7000噸,是15年前高峰期的1/3,魷魚捕不到,連加工業者,都被迫停業。 這種日本週邊特產的「北鱿」之所以消失,其實都是因為產卵地所在的東海,溫度太高,小魷魚來不及長大就被熱死。近年來全球天氣劇變,海水溫度節節攀升,日本對馬島外海,世界最北的珊瑚礁,高達3成白化,東京灣也在7月初,出現藻類大量繁殖的「赤潮」現象。漁場遷移、海洋資源枯竭,種種跡象都正預告,一場來自海中的浩劫即將來襲。(民視新聞謝郁瑩專題報導)  

#海洋危機

淨灘活動

台灣為了落實生態保育,時常舉辦淨灘活動,也呼應了ICC國際淨灘行動。     新聞〈企業響應千人淨灘 首度建立垃圾履歷〉 澳盛銀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高雄市政府於高雄旗津海灘舉辦「澳盛銀行海洋日 千人淨灘護海洋」活動。現場號召近千位民眾,包括超過三百位澳盛銀行的員工及其家人,進行南台灣最大規模的淨灘活動,當日現場共清理了600多公斤的垃圾。   此淨灘活動比照國際規格辦理,並建立高雄旗津海灘垃圾履歷,教導民眾找出汙染海灘的原因。澳盛銀行也捐助25萬新台幣,贊助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推動海洋保育,讓民眾透過各種方式參與海洋保護。   海洋垃圾 正包圍台灣        

#海洋危機

海洋垃圾對人類的危害

有80%的海洋塑膠垃圾都來自陸地,垃圾漩渦不僅破壞海洋生態,對人類的健康及生活也會造成危害。當塑膠垃圾變成小碎片被海洋生物吞食,塑膠有毒成分便開始在各生物體內不斷的累積,輾轉後最終來到了人類的餐桌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垃圾食物鏈」。  

#海洋危機

 信天翁的危機 

信天翁的危機、海洋垃圾對人類的危害 、淨灘活動  信天翁的危機  關於信天翁 信天翁是鳥綱鹱(ㄏㄨˋ)形目中的一個科,是一種棲息於海邊的鳥類,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鳥類。大多數信天翁科的鳥類生活在南半球深海區域的地方,人們通常在大洋航行時會在海上或島嶼礁石上看到他們的身影。由於信天翁永友窄長的翅膀,又能夠非常有效的利用空氣動力原理在海面上滑行,因此可以在海上長時間的飛行,甚至能夠在海面上睡覺。他們一般只有在繁殖及育幼時上岸,雌鳥一次產一至二顆蛋,約需60天的孵化期,信天翁鳥類可以活40至60年。   信天翁   是誰殺了信天翁 中途島(Midway Atoll)是太平洋中部的一個群島,屬於珊瑚礁環礁,陸地面積約5.2平方公里。在中途島上每年約有五十萬隻的信天翁雛鳥經過65天的孵育破卵而出,並再從雛鳥變為成鳥前都在島上生活,張嘴等待父母叼來食物。   中途島     日本鹿兒島大學的藤枝繁教授多年研究海洋廢棄物問題,2010年,他在信天翁的位中收集了約1400個打火機,根據調查有80%來自亞洲國家,其中更有14.1%來自台灣!這個研究證明了許多島上的信天翁雛鳥就是因為吃下了太多的「垃圾食物」而死亡。   死去的信天翁體內滿是塑膠垃圾 信天翁保育   台灣是全球最大的鮪延繩釣漁業國家,這些遠洋漁船在海上作業時時長會議外捕撈到海鳥,其中不乏珍貴鳥種信天翁,為了善盡保育責任,台灣農委會漁業署於2014年6月發布「台灣海鳥國家行動計畫」,要求漁船作業時應採取避鳥措施,包括裝置避鳥繩、支繩加重及夜間頭爾等避鳥措施。 中華鳥會理事長林世忠先生指出,「全世界有22種信天翁,現已經有17種瀕臨絕種」,期盼漁業署能夠培育更多的觀察員,並在各個遠洋漁船港口加強教育訓練,使信天翁的數量能夠逐漸恢復。   遠洋魚船誤捕受傷信天翁,將牠醫治後野放    

#海洋危機

太平洋垃圾帶

太平洋垃圾帶 (Grate Pacific garbage patch)     洋流(Ocean current)又稱海流,是具有相對穩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規模海水運動。一般把大洋的流動稱為洋流,近海的則稱為海流。而環流(gyre) 則是指大規模的洋流運動。   洋流分布遍及全球,除了五大主要環流外,還有許多近海的海流也深深影響著各地居民的生活。而太平洋垃圾帶又稱「太平洋垃圾漩渦」。   世界五大主要環流   在太平洋上,北太平洋環流系統是相對靜止且相對封閉的區域,此區主要為副熱帶高壓,水流旋轉的方向會將環流周圍的海洋垃圾捲入,導致許多漂浮物或其碎片的累積。這些漂浮在北太平洋環流中的「雲狀垃圾」被稱為「太平洋垃圾塊」,而許許多多的太平洋垃圾塊變形成巨大的「太平洋垃圾漩渦」。   經由科學家們長期的觀察及研究顯示,有部分的漂浮物是可以經由生物分解的,因此現今存在於環流中的海洋垃圾多是不易被分解的塑膠聚合物,即使碎裂成細小的碎片仍很難被自然分解。這些漂浮在環流中的垃圾只有在沉入海底、被暴風雨吹出漩渦或是環流位置稍微變動時才有可能擺脫漩渦。     簡單來說,就是一大堆海洋垃圾漂流在巨大的圓環洋流中,只有在沉入海底、或是被暴風雨吹出漩渦之外、沖到數百英哩遠的岸上才有可能擺脫漩渦。   太平洋垃圾帶位置示意圖  

#海洋危機

認識海洋垃圾

垃圾汙染 、廢棄物的種類、太平洋垃圾帶 垃圾汙染 甚麼是海洋垃圾 又稱為海洋廢棄物,是人類無意或故意創造的漂流在湖泊、水道甚至是海洋上的廢棄物,經常順著海流或海浪被堆積在岸邊,稱為海灘垃圾。 近年來隨著人們大量使用不易分解的塑膠,海洋垃圾汙染越來越嚴重,甚至已經威脅到魚類、海鳥、海洋爬行動物及海洋哺乳類動物的生存。   廢棄物的種類 各式各樣的人造物品可能成為海洋垃圾,塑膠袋、氣球、浮標、繩子、醫療廢棄物、玻璃瓶、打火機、魚線、魚網以及各種的遊船是最被沖到沙灘上的垃圾。     (一)塑膠垃圾   塑膠垃圾被稱為「海洋生物的沉默殺手」。全世界每年大約會製造3000億磅的塑膠,其中僅有極少量會被回收利用,大部分的塑膠廢棄物都以掩埋處理,而還有一部分則被棄入大海中。   一般垃圾進入海洋以後會透過生物與海水的力量進行自然生化分解,但工業化社會所產生的大量塑膠製品卻是自然界難以分解的物質,任何在過去五十年間所製造的塑膠,一旦棄入大海中,至今仍無法分解。     塑膠垃圾非常容易被魚類、鳥類、海龜,以及海洋哺乳類動物如海豚、鯨魚等誤認為食物,尤其是海龜最常把漂浮的塑膠袋誤認為他最愛的食物──水母。有研究表示,假如海洋生物吞進一公斤的浮游生物,同時也會吞進六公斤的塑膠垃圾。即便順利通過了消化道,許多生物也會因為吞了一肚子的『偽食物』而獲取不到所需的營養,便活活餓死。 (二)廢棄魚網  時常發現魚類、海龜、海鳥或鯊魚等生物因為受到廢棄魚網的纏繞而死亡,這些廢棄的魚網會限制生物的活動,造成飢餓、裂傷或感染,有些生物則是因無法回到水面上呼吸而死亡。而這種現象被稱為是所謂的幽靈撈捕。   被垃圾塑膠袋纏繞的海豹   誤食塑膠袋的海龜  

#海洋生態系

大洋生態系 - 遠洋區

遠洋區主要分為透光區及深海區。 透光區   遠洋區的上層有充足的陽光射入,稱為透光區,平均深度在100公尺左右,少數較清澈的海水中透光區可延伸至約200公尺。此區的生物種類較近海區少,主要以浮游生物、各類魚類、烏賊及鯨魚……等等為主。   位於台灣西部海域,在東海、台灣海峽及南海範圍內的海底陸棚,是世界上最大的陸棚之一,水深最深約200公尺。這個陸棚透光區裡有許多河川注入的大量營養物質,而且在季風的季節接替變換和冷暖水團的交會,使得這個海域擁有高基礎的生產力。   而這股豐沛的資源也就成為漁業的基礎,每到冬季西部陸棚海域就會有烏魚造訪,成為西部漁民重要的經濟來源。     深海區   指離岸較遠、水深超過兩百公尺以上的大陸棚到深海區。此區除了海底較奇特的生態系之外,生物種類較少,主要以浮游性藻類及游泳能力較好的魚類為主。   台灣的東部海域是典型的深海生態系,這個海域的水溫高、水質清澈且光線充足,基礎生產力主要受到營養鹽供應的限制。水深可達約7,000公尺。     台灣東岸終年有黑潮主流經過,帶來溫暖的海水。 黑潮(Kuroshio),又稱日本暖流,是太平洋環流的一環,為全球第二大洋流。   黑潮得名於其顏色較一般海水顏色深,而這是因為黑潮表層幾乎沒有營養鹽或懸浮微粒,因此光線不易散射而被海水吸收,則海水呈深藍色。   黑潮小檔案: 位置:     速度:每秒1~2公尺 厚度:約500~1,000公尺 寬度:約200公里 夏季均溫:約攝氏22~30度 冬季均溫:約攝氏18~24度 年均溫:約攝氏24~26度 黑潮海水照片:       如果黑潮是一條高速公路,那麼台灣東岸沿海就是休息站。台灣東岸沿海如果一直保持乾淨、美麗,海洋生物(如迴游性的魚類、以迴游性魚類為食的鯨豚……)就會不斷的到休息站來休息、覓食。使得這個區域的海洋生物無論在種類或數量都相當繁多。   深海區生物 飛魚  飛魚是一種具有滑翔能力的魚類。分布於熱帶和溫帶海洋,以浮游生物為食。受驚時會躍出水面,胸臍張開並可以在空中滑行一段時間,這種飛行通常是為了躲避金槍魚和海豚等的捕食。 每年春季飛魚會隨著黑潮海水來到蘭嶼的附近,此時達悟族人會舉行招魚祭,招魚祭過後便開始捕捉飛魚。剛開始僅限於夜間以燈光誘捕,至夏季時才可在白天捕捉飛魚,這段時間內達悟人不捕捉別的魚類。在夏季時會舉行另一次的儀式,停止捕捉當年的飛魚,改捉別的魚種。捕捉飛魚已經是達悟族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份。        日本鰻   每年冬季成千上萬的鰻線順著寒流湧向河口地區, 沿岸漁民下網捕撈後賣給鰻魚養殖戶即可帶來一筆可觀的財富。   鰻魚是台灣重要的養殖魚類。柳葉鰻每粘順著黑潮北上,在接近台灣北部大陸棚的時候變態成玻璃鰻並向河口集中。在河口集中後身上出現大量的黑色素,稱為鰻線。隨後幼鰻便開始溯溪而上,直至成長至繁殖期時才開始回到深海中產卵繁殖。     綠蠵龜   綠蠵龜除上岸產卵外,終其一生都在大洋中渡過。廣泛分佈於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以海草以及大型藻類為主食,覓食海域多為海草豐盛的淺水區,而此區多與珊瑚礁或岩石在一起,因此,珊瑚礁或沿岸區多可見到牠的蹤跡。   由於綠蠵龜對其棲息地,不論是海上或是陸上之忠誠度都極高,往往一經確認後,不論迴游多遠的距離,都會回到牠的產卵或覓食場。另外,當海龜的棲息地遭到破壞或開發作其他的用途時,牠也會放棄這塊棲息地,重新找尋新的居所。       鬼頭刀   鬼頭刀的正式名字是鱰(ㄕㄨˇ)魚,體型長且側扁,胸鰭短小且呈鐮刀狀。雄魚體型通常大於雌魚,雄魚額骨昂起、雌魚則成弧形,存活時體色有彩色光澤,體長可達一公尺左右。   鬼頭刀屬遠洋魚類,分布於全球溫暖水域。以飛魚或其他表層魚類為食,因食性特殊,故喜棲息於海上的漂流木下方,亦受暖流之影響而改變迴游路徑。    

#海洋生態系

大洋生態系 - 近海區

近海區   通常位於水深不超過200公尺之與陸地連接的水域,包括潮間帶及亞潮帶,其底部為大陸棚。有足夠的陽光射入,又由於靠近陸地較不受海流影響,主要生產者為各種大型藻類,消費者則包含珊瑚、螃蟹及魚類等動物,是人類或取食物及資源的主要場所。   潮間帶   介於高潮線(海水漲潮時最高線)及低潮線(海水退潮時最低線)之間的區域。 陽光充足,有機物質多,生物資源十分豐富。由於潮水漲退的關係,生活於此區的生物都有特殊的構造以抵抗環境中強烈的物理變化。   一般可分為軟底質(沙灘、泥灘…等)的潮間帶,如淡水河口的紅樹林,及硬底質(礁岩、礫石底質)的潮間帶。     潮間帶示意圖   潮間帶的生物 潮間帶的主要生產者為大型的藻類,消費者則包括甲殼類、貝類、棘皮動物及與魚類……等等。           潮間帶生物的適應   潮間帶的生物為了適應環境中劇烈的物理變化,身體組織也隨之改變。   (1)抗旱 潮間帶中可動性的動物離水時防止水分減少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躲入陰暗潮濕的洞穴、細縫或是草叢中。而固生性的海藻則是借助身體組織的高耐旱性,等到下次潮水來時再迅速吸水恢復。海葵等生物則會分泌黏液來防止水分散失。     (2)熱平衡 由於潮間帶的溫度多半是接近生物的至死高溫而非低溫,所以生物所發展的熱平衡機制是為了抗熱而非抗寒。如貝殼上的凹凸皺紋可增加散熱的表面積,越靠近潮上帶的貝殼其凹凸皺褶就越多,反之則越光滑。   (3)波浪衝擊 為防止波浪的衝擊,藤壺、牡蠣及管蟲鈞固生於底質上,海藻以固定器、紅鬍魁蛤以絲足固著,方蟹身體扁平等均為有效降低波浪衝擊之生物應變方法。   (4)呼吸 潮間帶的生物在退潮缺水時為降低耗氧量,生理活動會趨於靜止進而降低氣體交換交換速率。除此之外魚類為了保護薄弱易乾燥的呼吸器官──鰓,貝類會將塞隱藏在外套腔內,而彈塗魚除了用鰓呼吸外,皮膚上的微血管也具有呼吸功能。   (5)攝食 日行性礁岩岸之生物多在海水漲潮時覓食,包括啃食性、濾食性、腐蝕性及掠食性動物在內。而在沙泥底質生活之生物因底質富含養分,在退潮後亦會覓食。   (6)鹽度 潮間帶的海水鹽度可能會因為下雨或蒸發產生極大的變化,以至生物無法維持其體內的滲透壓平衡。而大部分的潮間帶動物雖為廣鹽性,但並沒有調節體液鹽度的機制,對鹽度的適應也只能緊閉甲殼或毛孔來防止水分散失。 註;廣鹽性:指生物能耐受環境中廣泛的鹽度變化而能生活的特質。   (7)生殖   因潮間帶生物多行固著生活(如珊瑚),固須靠漂浮性卵及幼生來擴散,並將產卵周期演化成與潮汐或大潮一致,以確保他們受精與繁殖成功。     亞潮帶     亞潮帶一般指潮間帶低潮線以下約二十至三十米深的海域,這個區域會同時受潮水及波浪的影響。此區地形豐富,是許多熱帶魚及珊瑚礁的棲息地。如台灣墾丁南灣的亞潮帶及擁有豐富的珊瑚礁生態。        

#海洋生態系

 河口生態系

河流的出海口稱為「河口」,是重要的生態區。由於河口地區有豐富的養分,許多海洋生物會前來產卵及覓食,幼兒也會在河口地區成長,等長大之後才返回大海生活。因此河口是海洋環境中的生命搖籃,不斷的孕育著豐富的海洋生命。   河口生態系三大特色 生產量大   河川沖刷與風化岩石所得的磷鹽,以及來自上游的工業與家庭廢水帶來大量的營養鹽,源源不絕的補充至河口生態區,在加上旺盛的陽光,造成生產力非常旺盛的河口生態區。耐鹽草澤植物、藻類及浮游植物是河口最主要的生產者,平均初級生產量占地球上約19個生態系中的第四名。   食物鏈短   生物以吃及被吃的角色在生態系中生存,所構成的單向循食性環稱為食物鏈。食物鏈的結構決定於該生態系中能量流動的路徑以及物質循環的形式,能量在食物鏈中傳遞時,由於熱能的散失,可利用的能量是逐漸減少的(每一級的能量傳遞約只剩下原來能量10%的單向流轉,另外90%以熱能的形式散失)。換言之、將食物鏈縮短,有助於把能量流在該生態系中。       河口生態系食物鏈圖 河口生態系中,物種依其實性及獲得營養的方式可分為初級生產者、食草動物、食碎屑動物及食肉動物。初級生產者除了浮游植物外還有各類大型植物,是該環境種食草動物(初級生產者)的食物來源。多數的溫帶、亞熱帶及熱帶地區河口是以碎屑為其食物鏈的基礎,碎屑來源主要為大型植物的部分(水筆仔的落葉)或全株(秋季枯黃的雲林莞草),而食碎屑的動物亦可區分為食沉澱底質者及食懸浮微粒者。這些食碎屑動物最後會成為捕食者(如魚類、鳥類)的食物來源。 由於河口地區潮汐變化大、潮差十分明顯,少有大型魚類能居住於此。水中缺少大型次級以上消費者,便是河口地區的特點之一。而該地區通常是遷徙性的候鳥中途進食的地方,因此候鳥變成為該地區主要的次級消費者。   候鳥是河口地區的主要次級消費者 物種歧異度低但個體數量多   由於外在的物理環境變化劇烈,能在此區繁殖後代的物種也相對減少,也就是說河口地區的物種歧異度相較於淡水地區及潮間帶是較低的。另一個特色是在河口地區的單位面積內個體數非常多。由於營養鹽源源不絕的注入自河川注入近海,因此在這些河海交界的特殊物種便因為缺乏天敵而大量繁殖,代表的生物量大的特性。  

#海洋生態系

珊瑚礁生態系中常見的生物

珊瑚礁生態系中的棘皮動物   珊瑚礁生態系中的甲殼類動物 棘皮動物:是海洋中常見的無脊椎動物,在台灣的海邊潮池中數量非常多。包括海膽、海參、海星、海百合及海蛞蝓。 貝類:大多數的珊瑚礁貝類白天躲藏在洞穴中,晚上才出來覓食。常見的珊瑚礁貝類有玉兔螺、鐘螺及大法螺。 甲殼類:常見的珊瑚礁甲殼類包括海葵蝦、櫻花蝦、錦龍蝦及海葵蟹。

#海洋生態系

沿岸生態系-珊瑚礁生態系 

由珊瑚建造的珊瑚礁提供許多魚蝦蟹貝類棲息、生長及繁衍的空間,是海洋中生產力最強、生物多樣性最高、生物量最豐富的生態系,被稱為「海底熱帶雨林」。 台灣位於熱帶與亞熱帶之間,又有暖流黑潮經過,因此除了沙質海岸之外也有許多是和珊瑚礁生長的海岸。   由於珊瑚的生長會受到水溫與光線的影響,最適水溫需在20℃以上,而水深不能超過40-60米,否則珊瑚上的共生藻會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因此珊瑚礁海岸多分布於南北緯28度間的海域,例如台灣恆春半島、小琉球群島及台東的三仙台、綠島及蘭嶼。   珊瑚礁島之分類(依地質特徵) 裙礁(fringing reef)、堡礁(barrier reef)及環礁(atoll reef)   珊瑚礁分類圖(依地質特徵)   珊瑚礁分類說明 裙礁(fringing reef) 說明:沿著大陸邊緣形成,大多數的沿岸珊瑚礁皆屬於裙礁。 代表島嶼:小琉球全島、墾丁海岸珊瑚礁     堡礁(barrier reef) :分布在陸地外圍,和陸地間有水域(潟湖)分隔的珊瑚礁。 可能是因為大陸下沉而由裙礁演化而成。   代表島嶼:澳洲大堡礁   環礁 (atoll reef):是由珊瑚礁形成的環狀部分或環狀島嶼。由於形成的過程與環境的變異,環礁的輪廓除圓形外也有橢圓或其他不規則形狀 代表島嶼:東沙群島

#海洋生態系

 藻礁生態系

由北海岸富貴角往西延伸至桃園,途中有許多段海岸線有穩固的基質可提供珊瑚藻類棲息。珊瑚藻類逐年一層一層附著生長,留下的石灰質便形成藻礁。珊瑚藻類即使在水溫稍低或水質泥沙稍多的環境下仍然可以存活,但累積速率非常緩慢,是非常珍貴的生物性礁石。 而藻礁的功能與珊瑚礁類似,提供海洋生物穩固的棲息空間,並使台灣海洋環境更多樣化。桃園縣觀音鄉有全台灣生長狀況最佳、分布最完整的藻礁。   屏東風吹砂 藻礁   桃園觀音鄉 藻礁

#海洋生態系

沙岸生態系

#海洋生態系

礁岩生態系

台灣的礁岩海岸主要分布於北海岸及東北角海岸。礁岩多孔及粗糙的表面可供藻類及固著性生物附著,岩縫空隙亦提供小型生物棲息、避敵。大型的底棲藻類為礁岩生態系的主要生產者,動物多以刮食岩石表面藻類為主,例如螺貝類、海膽、海兔及海參等。另外,牡蠣和藤壺也附著在岩石表面並且會分泌鈣質骨骼,其他如海葵、海棉、水螅等都是岩礁生態系常見的生物,九孔及龍蝦更是這裡最具經濟價值的生物。退潮時露出不同的潮池是最大的特色,每一潮池都自成一個小型但完整的生態系。   東北角海岸

#海洋生態系

台灣海洋環境概述

臺灣是四面環海的島國,居民在食衣住行各方面都與海洋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地理位置位於北半球,在東經120度到122度,北緯22度到25度,北迴歸線通過花蓮及嘉義二縣市,屬於亞熱帶氣候。   冬天時,台灣有東北季風的吹拂,而夏天則有西南季風影響,造成海面擾動混合均勻,在海裡更有終年不斷的海流經過台灣的海域。又因為緯度的關係,整年陽光照射充足、溫度適中,是許多海洋生物喜愛的棲息地,加上陸地營養鹽、有機質沖刷旺盛,及沿海、海底湧升流區營養鹽充足。因此海洋植物群基礎的生產力及浮游生物的密度均相當高,各生態環境因子優良,使得台灣海域生物種類數量高、生物數量大,擁有世界都羡慕的海洋生態。  

#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

歷史  1960到1990年全球的熱帶雨林消失了1/5,而聯合國農糧組織(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Organization)指出全世界75%左右的作物品系已經滅絕,每年大約消失50,000個品系。連基本生存所繫的糧食作物和其他生物資源都加速滅絕,人類還有安全可言嗎?   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mnent)中,已將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列為重點。 翌年的聯合國環境署指導委員會(UNEP’s Governing Council)第一屆會議也把“自然、野生動物和遺傳資源的保育”列為重點。   1970年代   《關於水禽棲所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簡稱溼地公約(the Ramsar or Wetlands Convention) 1971年通過)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簡稱世界遺產公約(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1972年通過)   《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e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簡稱華盛頓公約(CITES),1973年通過)   《野生動物遷移物種保育公約》(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簡稱遷移物種公約(Migratory Species Convention), 1979年通過)等保育公約亦均與生物多樣性保育有關。   1987年,聯合國環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意識到經過多年的努力,生物多樣性的消失沒有減緩,保育生物多樣性的行動迫在眉睫,乃成立了特設工作組(ad hoc working group)。   專案工作小組終於在1990年達成共識:在既有公約之上建立一個新的綱要協約(framework treaty),以保育全球生物多樣性。 專案工作小組正式更名為生物多樣性公約政府間協商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Negotiating Committee for a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INC),並自1991年2月正式展開談判。   1992年6月5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舉行的聯合國環境及開發大會(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亦即世界高峰會議(World Summit))期間,《生物多樣性公約》開放給各國簽署,簽署一直延續到1993年6月4日(環境及開發大會之後繼續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放簽署)。   1993年12月29日 ,《生物多樣性公約》正式生效。 《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最高權力機構--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Parties),已經召開過四次會議: 締約國大會第一次會議於1994年在巴哈馬的拿騷舉行, 締約國大會第二次會議於1995年在印尼的雅加達舉行 締約國大會第三次會議於1996年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 締約國大會第四次會議於1998年5月在斯洛伐克的布拉提斯拉瓦舉行   截至1998年8月為止,正式批准加入公約的國家或經濟共同體已達174個,堪稱全球最大的保育公約。   組成成分 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定義,生物多樣性的組成成分可以分為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物種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和生態系多樣性(ecosystem diversity)。    1.遺傳多樣性 遺傳多樣性又稱為基因多樣性。同種個體間因為其生活環境的不同,經歷長時間的天擇、突變所產生的結果。如果遺傳多樣性越高,則族群中可提供環境天擇的基因愈多;相對的,對於環境適應能力就愈強,有利於族群的生存及演化。例如人類有不同的膚色,這就是同種個體間性狀的差異,而性狀所表現的差異就是由基因的差異所引起的。 我們刻板印象中的豬(Susscrofa),總是肥肥胖胖,白白嫩嫩,垂著一雙大耳朵。事實上,這只是一般農家養的家豬中的一個品系。家豬的品系很多,大多是歐美的育種學家選育出來的,這些飼料豬其實都源自於野豬。不過,野豬的形態、生理、行為、個性變化很大,比方說歐洲野豬體格壯碩,褐色,有長鬃,而臺灣野豬相對體型較小,灰黑色、鼻子較長。把這些豬放一起,牠們多半都能交配,繼續繁衍後代。換言之,這些豬都是同一種 Susscrofa,牠們的差異都源自於遺傳多樣性。   目前市面上賣的蜂蜜多半是由義大利蜂所生產的,義大利蜂是全球養蜂業最普遍的蜜蜂品系,因為這種蜂很勤勞,產蜜量很高,而且牠脾氣好、不大會螫人,此外,義大利蜂也不太容易落跑,這些遺傳特性使得義大利蜂成為蜂農的最愛。臺灣本地有一種名為中國蜂的蜜蜂品系(分布於中國大陸、日本、臺灣),牠的蜜產量就比義大利蜂低,而且容易逃跑,由此可見品系不同,基因組成不同,行為也產生差異。另一方面,這兩個品系在疾病抵抗力上也不一樣,義大利蜂在臺灣高溫高溼的環境下容易染病,因此蜂農必須在它飼料中加一些抗生素,這使得養蜂的成本提高,而臺灣的土產的中國蜂則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它有抗病的遺傳特性。   顯然,物種內的遺傳多樣性,使同一物種內的個體有不同的形態、生理、行為,甚至個體。   2.物種多樣性 物種的豐富程度跟緯度呈明顯的反比關係。即使考慮高緯度地區地表面積減少等因素的修正,離赤道越遠,物種就越稀少。   現代的生物學把所有的生物分為五界(Kingdom),即原核生物界(Monera)原生生物(Protozoa)、植物界(Plantae)、動物界(Animalia)、真菌界(Fungi)。植物行光合作用,是生產者;動物行消化作用,是消費者;真菌行吸收作用,是分解者。世界上最多樣的生物就是動物了,除了多樣的無脊椎動物(包括最大的類群-昆蟲),還有我們熟知的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等脊椎動物。目前有名字的哺乳類有4,710種,鳥類有8,000多種,兩棲爬蟲合起來約有8,000多種,魚類2萬多種、昆蟲與無脊椎類有130萬種,維管束與非維管束植物加起來有40多萬種,總計有一百七十餘萬種。   3.生態系多樣性 23 生態系是生物和周遭環境所構成的複雜體系。生態系沒有一定的大小,小如一個小水灘,大至整個地球,都可視為是一個生態系。不同的生態系組成重點也不同,生態系的主要組成生物類型常是我們命名的標的,例如森林生態系、草原生態系……。生態系包含生物與非生物因子的組成和結構、能量流動、營養循環等三大部分。 海洋生態系統         海洋生態系統又可分為潮間帶、近海區以及遠洋區。潮間帶位於近海區域內,陽光充足,且有陸地上沖刷下來的營養物質,故生物種類繁多。近海區又稱大陸棚,靠近陸地,且水深不超過200公尺,有許多藻類生活於此區。遠洋區又可分為透光區和黑暗區,透光區可透光,許多浮游性藻類在此區活動;黑暗區陽光不易到達,因此此區缺乏生產者,故此區的消費者多以上層水域沉降下來的生物屍體為食。 河口生態系統 河口水域由河川及海洋之交會所構成,由陸地來的物質一部分在河流的輸送途中,經分解成為營養鹽,最後被運送到此地。於是河口沼澤地區是營養鹽豐富的地區,生物種類組成也相當複雜。河口地帶受潮水來回,以及河川水量變化的影響,鹽度起伏很大。河口生態系統的基本結構與陸域或海洋生態系統不盡相同。   這裡的生產者包括浮游植物以及較大的水生植物。大部分的生產者是以殘碎物的形式進入此生態系統的食物網中;而殘碎物先被分解者(細菌及菌類)分解,再為棲息此地的消費者(軟體、節肢動物及魚類)所利用,而這類消費者又成為鳥類的食物。由於此生態系統的消費者消耗的基礎生產量不多,因此,河口生態系統中過多的基礎生產量,則可提供給其鄰近的沿海生態系統。   湖泊生態系統 屬於淡水生態系統,不同的是在於水並沒有流動。含氧量相對較低,而且汙染也會比溪流生態系統嚴重的多。湖泊水域通常深度深,因此陽光不易到達池底,缺乏生長於池底的大型藻類,此區生產者多為浮游藻類。     溪流生態系統   水流流動速度快,溶氧量高;因流速快浮游生物不易生存;與陸地的關係密切。岸邊的斷枝、落葉和植物碎屑,成為蝦、蟹和水棲昆蟲等的食物來源,而水棲昆蟲又成為魚類的食物來源。溪流入海的出口處或河口,因溪流夾帶有機質泥沙而造成河口沼澤地。 溪流的溶氧量由上游往下游遞減,因下游的溫度高溶氧量減少。臺灣溪流生態系統:因山勢陡峭水流湍急,上游侵蝕作用強烈不適利浮游生物,中游流速減緩堆積作用盛行,下游區常見沙洲泥地。   森林生態系統   針葉林帶 針葉林帶廣泛的分佈在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等高緯度的地帶。在此區的植物主要以裸子植物為主,它們的葉子成細長針形,所以稱為針葉樹。 因為針葉樹的葉不常脫落,所以終年常綠可以行光合作用。由於溫度低,故此區域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都不多。由於樹木與樹木間空隙較大,大型哺乳類可在此生活。如熊或鹿。   落葉林帶 落葉林帶主要分佈在北美、西歐和東亞等地區。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氣溫變化顯著。此區域大部份樹木的葉子會在秋冬季來臨之時,因為日照減少與氣溫降低的影響而變紅或變黃,進而並大量的脫落到地面上,以減少養份供給。這區域植物的種類繁多,以大型高大的植物為主要的生產者,例如楓樹、槭樹和橡樹等都是該區的代表植物。由於植物的種類繁多,動物的種類因此也多,這些動物都以嫩葉或果實為食。由於此區域氣候溫和,故非常適合人類的居住。   熱帶雨林帶 熱帶雨林帶,主要分佈在赤道附近的南美洲和東南亞。熱帶雨林帶的特點是氣候因子穩定,一年中溫度變化少;雨量豐富,每天降雨,故無乾雨季之分。因為氣候因子的適合,生長在該區的植物,種類繁多,而且長得繁茂,森林的層次相當的複雜。也因此,諸如花、果實、葉子、樹枝和植物的碎片等,都可以供給動物當作食物,所以動物的種類很多,其中尤以昆蟲和鳥類為最。   沙漠生態系統 年雨量在250毫米以下,或是蒸發量高於降雨量,都可能形成沙漠。主要植物以仙人掌居多,而動物也是需要能適應乾旱的環境。因為日夜溫差大,生物不易生存,種類也較其他生態系統少。動物有響尾蛇、蠍子、鼠類。   草原生態系統 草原生態系統是世界上主要的生態系統之一,草原生態系統雨量雖較沙漠多,但卻不足以形成森林;隨著緯度、溫度、雨量的差異,可分成熱帶草原、溫帶草原及寒原       商品價值 我們所吃的五穀雜糧、雞鴨魚肉、蔬菜水果、魚蝦螃蟹、糖果點心無一不是來自多樣的生物,我們吃的藥不是從細菌、就是從動植物中提煉出來的,我們穿的棉毛綢緞,工具、傢俱、舟車所需的木材、橡膠,也都源於多樣的生物。 娛樂價值 比方說家中養的寵物和我們一起玩,讓我們覺得開心;比方說釣魚可以帶來很大的樂趣。此外,還有人喜歡打獵,這些都是生物多樣性的娛樂價值。 美學價值 美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很多人家中有插花擺飾,還有人養盆景,有人去賞鳥、賞鯨,事實上,只要你願意駐足欣賞,我們周遭的一花一草都美得不可勝收!另外像澳洲的大堡礁、美國的黃石公園、花蓮的太魯閣峽谷等等,都是特殊的生態系,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文化價值 原住民將狩獵所得的獼猴和野豬骨骼懸掛起來,展示其英勇事蹟,藉此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他們從碩大的獵物身上取下獸牙,編織色彩豐富的頭飾、服飾,到了節慶就穿戴起來唱歌跳舞、飲酒作樂。因此野生動物在原住民的生活中產生了文化的意義。不同的生物在其他各地的民族(包括現代社會)中,也都具有文化的價值。   科學價值 如果沒有洋菜,微生物學家就沒有辦法培養菌類了。此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實驗素材取自生物世界。從許多生物身上,我們慢慢地認識生命的特性,生命科學的發展則奠基於多樣的遺傳基因、物種和生態系。 道德價值 《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序言特別提到生物多樣性的固有價值(或稱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一份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定居然承認生物多樣性的固有價值,實在令人驚訝!當我們重新審視人類與其他生命間的關係時,生物多樣性為我們帶來了無上的道德價值。 台灣的生物多樣性   台灣面積雖小,但橫跨了亞熱帶與熱帶,地勢起伏,高山林立,垂直高差接近4000公尺擁有多樣化的生態系,孕育出各式各樣的生態系與生物種類,諸如河口、海洋、沼澤、湖泊、溪流、森林(包括高山寒原、高山箭竹草原、針葉林、闊葉林、熱帶季風林)、農田生態系,各種生態系孕育的生物不盡相同,據估計,台灣的物種多達15萬種以上,其中近三成為特有種或亞種,是一個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的寶島。 此外,台灣四面環海,各地海岸地形與地理等環境不一,形成礁岸、岩岸、沙岸、泥岸等海岸及珊瑚礁地形,其生物量亦甚豐富,據海洋生物學家的調查顯示,台灣海洋生物種類高達全球海洋生物物種的十分之一。 植物資源方面,維管束植物有4,000種,苔蘚植物約1,500種,真菌類有5,500種;動物資源估計有150,000種,已發現哺乳動物約60種,鳥類500種,爬蟲類90種,兩棲類30種,魚類2,500種,已命名的昆蟲有18,000種。(資料來源:台灣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草案,2001第一版 , 並參考「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之研究」) 台灣的糧食、蔬果、花卉、工業用與藥用的種原也非常豐富且多樣化,至今台灣保存的稻種超過4000種,此外,栽培於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之保存園中的果樹,已超過500種。   不過,台灣由於地狹人稠,過度開發之下,造成空氣、水、土壤的污染、地景系統的破碎化及棲地的劣質化,沿岸漁產的銳減、珊瑚與森林生態體系的破壞、物種滅絕、地層下陷、酸雨、污染以及土石流頻繁等,這些都有礙人民生活水準的提升及國家經濟的發展,極需全民與政府合作解決。       消失原因   棲息地的破壞 為保障作物的產量,我們施用了許多的殺蟲劑,殺蟲劑不但殺害蟲,連益蟲也一起殺死,使物種多樣性大幅降低。比方說,梨山地區種了許多果樹和高山蔬菜,那裡的坡度很陡,每到雨季,農民使用的肥料、農藥,就被沖到大甲溪裡,目前大甲溪優氧化情形很嚴重,溪流環境劣化。 另一方面,人口越多,耗水量就越大,而政府目前的政策卻是儘可能地建水庫來滿足民眾的用水需求。在河川湍急的臺灣,沙石很容易淤積在水庫裡,縮短水庫有限的生命。要使水庫延年益壽,就得建攔沙壩,可是每建一座攔沙壩,就等於用刀把一條河切成兩半。從攔沙壩游下或沖下的水族,再也難以(甚或無法)溯回,河中許多的水族因而被攔沙壩切成兩個族群。攔沙壩越建得越多,切割就越厲害,魚蝦的族群也被分割得越來越小,導致近親交配,終至局部的物種滅絕     資源過度利用 荷蘭人統治臺灣時,每年外銷日本的鹿皮可達十萬張,賺取了許多外匯。不過,後來的鄭成功以及清朝時代,每年所捕的梅花鹿一定超過了該捕捉的數量,到了日據時代,臺灣西部的鹿隻已經非常少。光復之後,連臺灣東部的梅花鹿都不多了。據說最後一隻野外的梅花鹿在1960年代末期被捕,此後梅花鹿就從臺灣野外絕跡。在荷人、漢人、原住民和日本人的通力合作之下,梅花鹿在三百年內從臺灣的野外消失,這是資源過度利用的典型實例。    汙染 工業排放的氣體會使一些植物葉子黃化,廢水污染河川,則使水產大量喪生。此外,許多人類拋棄的垃圾,最後都到了海裡,海龜誤將塑膠袋當成水母吃下肚子,導致死亡,也是污染破壞生物多樣性的例子。     氣候變遷 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太多,原來可提供氧氣的熱帶雨林又大量的消失,因此二氧化碳與氧氣的比例無法均衡而形成所謂的溫室效應。氣候變遷的成因和結果相當繁雜,無法詳述。不過,很多人憂心的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遷會對生物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    引進外來種  外來種的引進在世界各地都造成過程度不一的生態、經濟災難,以臺灣為例,引進的福壽螺已蔓延全島,無法收拾。外來種一旦立足,就難以控制,而且外來種可能排擠原生種,使原生的數量減少,甚至減絕。       保育政策   健全推動生物多樣性工作之國家公園機制   藉由全國性的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計畫的整合與推動,以便落實各國家公園管理處針對轄區內的生態系套性訂定保育計畫,並透過財務機制的建立、相關預算的爭取,以利執行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工作。同時,也需與相關單位協商,設立設立資訊交換機制,使得國家生物多樣性資訊易於交換,以加強與相關單位間的資訊交流。   1. 推動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計畫 2. 編列推動生物多樣性工作之經費 3. 設立生物多樣性資訊交換機制   強化生物多樣性之管理   透過檢討並整合含國家公園之現有保護區域的現況、資源、相關計畫、保育需求與執行能力,並希望透過更積極的態度與作為,重建和恢復已退化的生態系統,是盡可能地將受干擾和損害的系統恢復至它們的自然狀態,或至少恢復至能夠持續利用的狀態。 1. 檢討與整合現有的保護區域 2. 台灣海岸地區保護計畫之檢討修訂 3. 復育劣化環境 4. 加強外來物種生物之管理   加強生物研究與永續利用   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各種各樣的資訊,這些資訊的取得與累積,仰賴調查、研究與成果的發表。過去,美國的國家公園管理單位,對生態學之研究意願與研究經費皆感嚴重不足,因此在社會上曾遭到嚴厲的批評,認為「國家公園署」最大的失敗是該機構未能『有系統的鑑定園區內之資源及定期監測其狀況變遷』。因此,到了一九九五年,美國內政部終於重組國家公園署的組織,增加僱用研究人員,以加強生態系經營管理,可見研究在國家公園的重要性。我國國家公園未來應加強生物資源保育與永續利用的長期研究。 1. 鼓勵與民間合作制定生物資源永續利用的方法 2. 加強各項生物資源調查 3. 健全生物資源監測系統研究 4. 加強生物和社會進程間交叉的社會科學研究   加強生物多樣性之教育、訓練與落實全民參與   國家公園的設立對於原住民生存的需求產生很大的矛盾,然而原住民文化、生活也應當屬於生物多樣性的一環,在生物多樣性的維護,應重新思考現行制度的可行,以及社會大眾的認知與了解,因為只有當人們懂得生物多樣性的分布和價值,明白生物多樣性怎樣影響他們自己的生活和追求,而且學會管理以達到不減少生物多樣性之前題下滿足自身的需要,保育才會成功。而規劃的成敗關鍵,在於是否有領導團隊與廣泛的參與,沒有政治家的「領導規劃」和支持,所有層次的努力都將遭受挫折。因此,加強決策人員的生物多樣性教育,透過通俗文化推廣生物多樣性,並強調生物多樣性與日常生活的關係,使大眾對使用生物多樣性組成部分的惠益及喪失生物多樣性的後果有所的認識,才有助於生物多樣性教育的推廣。   1. 檢討原住民之人文及經社體系與現行保育法規之關係 2. 加強公眾生物多樣性教育宣導 3. 加強政府決策人員的生物多樣性教育訓練 4. 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和價值意識融入通俗文化與生活之中 5. 培訓生物多樣性專業人員 6. 推廣合乎生物多樣性保育原則之生態旅遊   促進生物多樣性工作之夥伴關係   國家公園的人力與經費不斷地減少,而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業務卻大幅地增加,只用國家公園的現有人力,恐難以完成繁重的生物多樣性業務。倘若能讓社區參與保育工作,便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未來應鼓勵周圍的社區民眾參與保護區的規劃與管理工作,以充分發揮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潛在效益。21世紀議程(Sitarz, 1993),在爭取民眾對保護區的支持,曾提出下列行動方案:   1. 通過教育和培訓計畫,讓民眾了解保護區的意義和作用。 2. 鼓勵非政府組織、公私企業和個人積極參與保護區的建設。 3. 保護區應盡量照顧群眾的傳統利益,爭取他們積極參與保護區的建設,解決保護和發展中可能出現的予盾。 4. 保護區建設應考慮本地的風格和要求,盡量利用本地區的材料。 5. 把保護發展的各種項目密切結合起來。   要能建立國家公園與在地社群,特別是原住民的伙伴關係,首先就得建立一些互信的基礎。生物多樣性的保育不僅需要生物、生態、地理、地質等自然科學的支持,更需要考量經濟、人文、社會的作用力。只有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才能確保生物多樣性的觀念能深入人心,走入生活,也才能在民主開放的社會裡獲取足夠的政治正當性。自然而然便可導入參與式運作機制的建立議題,務實地思考權力與責任的賦予與分享,甚至調整組織架構以能與在地脈絡有較緊密的互動與連結。在這個比較屬於中、長程的目標裡,重視在地社群的經濟需求,尊重在地社群的社會變遷與文化傳統是需要審慎因應的事項。   過去,傳統的國家公園是以保護地景、瀕危物種與提供觀光遊憩為其發展目標,而現代化的國家公園應以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資源的永續利用與公平合理分享生物資源所獲得的利益為其發展目標。 2001年8月,行政院參酌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內涵與我國國情,核定「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國家公園內的保護區與特別景觀區為生物多樣性精華所在,公園管理處也是重要的保育單位,理應配合政府的政策,積極規劃與執行國家公園及鄰近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育方案。   國內外的經驗顯示,各個單位推動物多樣性保育工作的成敗關鍵在於 1. 單位領導人的積極參與 2. 宣導教育的廣泛推廣 3. 經費的支持 4. 加強研究 5. 社區保育 6. 永續利用生物資源

#生態復育-蚵石滬

生態復育-蚵石滬

定義 根據國際生態復育學會(The 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ER)的定義,「生態復育」是企圖盡可能將一個受損或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到該生態系的歷史軌跡的某一個點,使該生態系健康、完整及永續的過程。因天災(地震、海嘯、颱風、火山爆發等)及人為開發將原有的生態系統破壞,可能會改變該環境,原有棲地亦被破壞,造成生態系統無法如同原本功能正常運作,生物可能會減少甚至滅絕。因此,為了挽救已被破壞或即將被破壞的生態系統,「生態復育」的概念遂被提出,依據當地的氣候、地形、原來動植物相,與當地的歷史人文等資訊規劃,做為生態復育的目標,並結合社區參與來共同進行、維護生態復育的工作。 生態工程是生態復育的手段和技術,在臺灣有許多生態復育的案例,如森林生態復育。舉例來說,溪頭杉林溪公路沿線在2001年7月30日桃芝颱風過境時,曾造成嚴重的崩塌,其中一處面積約八公頃之廣。臺大實驗林在行政院的經費補助下,在崩塌面實施打樁、編柵之生態工法固定坡面,以利用原生植物的種子做植物復育,撒播臺灣赤楊種子,在2002年9月完成各項重建工作。此外,像是亞泥花蓮新城山礦山的植生綠化,從1981年開始,亦與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工程研究所建教合作。1990年又和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合作,推動礦區復舊計畫;調查礦區曾經存在的四百多種植物生態,篩選出九十多種原生植物培育,並特意種植在當地已形成良好適應能力的原生植物,以減輕環境衝擊。   蚵石滬是利用一袋一袋的蚵殼圍繞而成,目的是為了要在海水退潮時可以把魚群留在石滬當中,讓魚群們可以在這個環境中生長,達到生態的復育。

#王功景觀照過來

彰化八景-王功夕照

#王功景觀照過來

風力發電

#王功景觀照過來

王功生態景觀橋

台灣建築師廖偉立再次以「王功生態景觀橋」獲得日本SD REVIEW 建築雜誌的SD獎;這是廖建築師第三次獲得此獎肯定。前二次分別於2001及2002年以「交通大學景觀橋」及「東眼山公廁」獲選。本案作品的模型將在今年九月到十月間於東京和大阪展出。 王功生態景觀橋位於彰化王功漁港,橫跨後港溪,可遠眺後港溪出海口及王功漁港景緻。於近則可觀賞後港溪潮間帶生態景觀。因此橋樑的設計將著重於人行其間的觀景變化與停留賞景的功能。在細膩考量人的活動和微氣候的調節之後,以設置隨動線變化的折板來賦予橋型特出的個性,又兼具擋風、遮陽與扶手的功能。 橋樑型式本身利用拱與折板結合成一俐落的橋型,在兩道海堤中如一輕巧的雕塑。主結構為鋼骨結合混凝土,以拱的型態傳遞力量。地枰舖以防腐與防鹽處理的南方松木,營造親切自然的質感。此外結合生態解說設施及運用自給自足與無污染的再生能源(太陽能光電板)落實生態與環保的意義。

#王功景觀照過來

王者之弓

漁港內的跨港景觀拱橋(係以「王功」引申「王者之弓」為地區性景觀意象的構想,全長82公尺,全寬4.5公尺,拱頂高20公尺,採用最容易塑形之鋼料作為橋樑材質,呈現幾何之美,搭配王功燈塔,成為遊客的最佳據點)、賞景棧道及平台、堤岸成排的風車造景等,不僅充分表現出王功漁港之美,更吸引遊客的眼光及觀光休閒人潮。

#王功景觀照過來

王功燈塔

位於王功漁港旁,於1983年竣工啟用,是一座國際燈塔,屬於基隆海關管轄。雖然名為芳苑燈塔,但位於王功漁港旁,因此人們都以王功燈塔稱之,而忘了它的正名。塔身為八角形黑白相間直條紋造型,塔高37.9公尺,光程16.6 浬,光力可達28.000支燭光,每10秒明5秒暗5秒,每天日落時分開始放送光明,一直到日出時分才關閉。負責警告大船此處容易擱淺,請轉往台中港停靠。為台灣本島最高之燈塔,王功重要的地標,也是西海岸航行船隻的海上明燈。

#王功景觀照過來

遊客

一家大小帶著鏟子水桶到潮間帶尋寶囉!     兄弟倆人徒手奮力合作     遊客們坐在牛車上,準備出遊,每個人都笑得很燦爛! 王功燈塔、王者之弓、王功生態景觀橋、風力發電、彰化八景之一王功夕照

#王功景觀照過來

在地人物

蚵是在地的特色!王功地區的居民們都賴以為生。地上的蚵殼在大家眼中看起來是又腥又臭的垃圾,在他們眼裡卻是黃金呢!     漁民們為了生計辛勤的工作著     蚵農所駕駛的蚵車在王功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喔!

#王功海岸變遷

永興海埔地的開發

到了七十二年至七十四年,又開發後港溪以南,王功聚落外圍的永興海埔地,造成王功海岸地景的第二次大變化。 王功海埔地和王功漁港的興建促成了王功漁港的一時鼎盛,漁船得以棲避,才有了動力漁船的大量建造。 而永興海埔地的開發由於規劃不夠完善,不但阻礙了王功漁港的漁船出入航道,使漁港形同廢港,且區域內的養殖池排水口與入水口規劃不當,使養殖戶抱怨不已。 再靠近村莊的海埔地,由於土地產權上有糾紛而擱置,境成為垃圾的堆積場造成環境和景觀上的汙點。 對於王功人民而言,永興海埔地的開發,就如一場夢魘,奪走了他們對家鄉最美的記憶,最深刻的感情,這片如今看來滿佈荒草垃圾,和養殖池的廣大海埔地,曾是他們孩提時抓蝦捕蟹,奔跑游泳,少年時嬉戲約會、編織幻想;壯年時養蚵捕魚與老來散步怡情的場所。黃昏時分,海上落日的滿天雲彩,與夜來時,海上的漁火輝煌,都近在目前。 一個不夠妥善的開發,使王功的孩子與海疏離,使原本清麗的海岸,富饒的海洋生態受到殘害,又達不到預期的經濟效益,這片充滿爭議性的廣大海埔地,未來如何發展演變,勢必是王功整體景觀上的又一次大變化

#王功海岸變遷

王功海埔地的開發

民國五十三年王功海埔地起建,將王功聚落北邊,後港溪以北,直到新寶一帶的沿海地帶,用人工填土方式,開發成海埔新生地。最初的規劃是要利用海埔地來種植稻米,以增加糧食的供應,但受到海風和土質含鹽等因素影響,並未成功,現在已改成各種於貝類的養殖池。王功漁港即在當時利用海埔地西南起建,在民國五十八年落成。這是王功沿海地景的第一次大改變。

#文化資源

海寮

是王功沿海極為特殊的建築,早期漁民建築在離岸數公里潮間帶沙洲上的海上小屋,皆用稻草和竹子建造而成的。王功漁民們在早期虱目魚苗還無法人工飼養時,漁民們在2月在4月期間因有虱目魚苗,趁著海水漲潮而在岸邊捕魚苗,海寮就成了海上作業漁民的緊急避難所。任何在附近作業或有需要的人,都可以隨意進入海寮內休息避難,是一種具有互助性質的臨時性建築。從岸上遠眺,竹製的海寮遠在天邊,有如海外仙居,襯映著遼闊的大海藍天,令人心曠神怡。

#文化資源

歷史遺跡-竹管屋

曾是王功地區具代表性的建築,如今已難尋蹤影了。正身以刺竹為支柱,桂竹為橫樑,再用竹片編織當牆的內襯(類似水泥牆的鋼條),外牆則用牛糞、蚵殼粉、黏土混合塗抹於竹片的兩側。門片也是用細的竹片編織成一整片,再對摺以竹子固定成型的。屋頂則用竹片襯底再覆蓋一層稻草或茅草。此建築物於民國85年舉辦「全國文藝季─王功甦醒」時,地方父老特別動員,合力搭建了一間「五間起」的竹管厝三合院,成為一棟標本式的建築,以供後代子孫存記。  

#文化資源

在地廟宇-福海宮

福海宮位於西部海濱王公,昔稱王宮,清朝時閩南魚民往返閩台海域,冬天時風浪大,船上奉拜的湄洲媽相恭請到王宮庄南青龍崙避風,媽祖得居龍穴吉地,而立廟奉祀,擇吉卯酉山朝向台灣海峽,聖明顯懿,香火鼎盛。

#人文歷史

觀掃把神的傳說

「觀掃把神」最早傳說來自於清末『聽香』的儀式,一般婦女出門總是先在家中的神像前燒香問卜,表達所欲問卜的事項,請示過出門的方向後,便持香出門。以路上所聽到神明認可的答案為止。後來因海盜流竄、社會動盪不安,總有一些繪聲繪影的傳說,例如:妖怪、鬼怪之說,家長為了除去小孩身上的晦氣,總是在中秋月圓以點香方式在小孩周圍劃圈,並要求小朋友拿香追逐,沿途以嬉鬧聲嚇走鬼怪,並於廟前祭祀正神以祈求平安。久而久之便演變成漁村兒童閒暇時的一種特殊遊戲,孩童總是拿著香,口中唱著:「掃把神圓滾滾,跑去山上摘樹藤(台語發音)」。據說,唸的愈大聲家中愈能興旺而且小孩也不容易生病。

#人文歷史

上帝公蚵寮祭水

這是有關王功的池王爺和上帝公,被移居外地族親請去祭水後,上帝公的金身被偷換的傳說。十八世紀有一位先祖叫林湖,大家都叫他「康湖」。來台灣時先投靠王功的林姓族親,再移居台中龍井海邊,搭了一間草寮以插蚵為生,所以那裡才叫做蚵寮。數年後大肚溪水氾濫一直崩至蚵寮庄,康湖不願見到蚵寮庄將被溪水毀滅,苦思無計時才想到,王功故鄉依靠的上帝公和池王爺,兩次助王功逢凶化吉逃過滅庄的災難。康湖才回王功商借池王爺和上帝公去蚵寮祭水,因為康湖是族親,所以就同意借他回去祭水。果然經過三天的祭水,雖然狂風驟雨、雷電交加,但全庄的人都沒有損失,池王爺和上帝公也安然供俸在祭壇裡。而大肚溪則已不知跑到哪裡去了。康湖見狀很歡喜,想說池王爺和上帝公這麼靈驗,若能留一尊在蚵寮庄不是很好嗎?於是就想到一招偷天換日的辦法。於是利用油金身的時後,再刻了一尊較大的上帝公要送給王功,舊有的就留在蚵寮庄。送回王功時跟鄉親們說是為了要感謝池王爺和上帝公幫忙祭水救庄,特地刻了一尊較大的上帝公要給王功,王功庄的人當然歡喜。自從上帝公留在蚵寮庄後就再沒人死於水災,而留在王功的上帝公卻變得較不靈驗,但池王爺還是依舊的靈驗。

#人文歷史

浮水蓮花的傳說

靠海的王功,有著很美的地理傳說,一六三九年 (明禎12年)約三百年多年前一對林氏兄弟,名晉璧和晉玉,從福建同安來到王功,看到此地有三溪交會入海,如游龍口吐蓮花,並有七粒沙崙環繞,猶如七枝蓮花梗浮出水面,呈現出浮水蓮花的天然地理屏障,兄弟兩人因此決定在王功落腳,寫下王功移民開墾史的首頁。這七顆沙崙分別為庄內的鎮海崙、壽山崙、普山崙,庄外的龍蝦崙、下庄仔崙、林投崙、銅鐘崙。雖然耐得住百年的風雨吹括,卻敵不過人類萬能的雙手,在數百年的開發之後,庄內的三座已蕩然無存,庄外的下庄仔崙及成為福海公園的龍蝦崙(福海宮旁)尚可見一絲身影。浮水蓮花的地理風水,本是王功最初風貌的真實寫照,然而隨著開發的足跡踩過,已改變了原有的自然景緻,儘管如此,浮水蓮花的絕美意境,仍 使王功增添了柔美浪漫的色採。

#人文歷史

王功地名的傳說

王功原名叫做下堡庄,因當時尚無庄名,而以下堡庄自稱。早期居民信仰以移民自原鄉奉承來的「池王爺」(今壽山宮供俸),被視為開庄鎮庄神明。清嘉慶年間為害最烈的大海盜蔡牽曾率船在此搶掠,靠著「池王爺」顯靈逼退,事後蔡牽為了感謝王爺開恩,再回大陸泉州運材料來改建王爺宮,還通令所有海盜船隊,每次航行至此要向王爺宮舉香遙拜才能通過,也不能再去強,此後海盜經過這裡,不知道這裡叫下堡庄,只知道有間王爺宮,船航行於此,就大喊王爺宮這庄到了!結果王爺宮這庄反到比下堡庄更出名,以後就變成王宮庄了。後來村民感念王爺的護庄功勞,召開庄民會議決定,特將「王宮」改為「王功」,使王功子孫莫忘王爺的功勞。

#

草海桐

科別:草海桐科 Goodeniaceae學名:Scaevola hainanensis Hance別名:海草、海桐草  草海桐常見的海岸樹種,長久處於嚴苛的環境下,常在砂原後方的海岸林前線叢生,也常和林投、黃槿等樹種混生,形成海岸灌叢。常綠灌木,莖粗大,光滑無毛,高可達3公尺。其高雖可達三公尺,但在迎風時他總是儘量壓低自己,以免樹大招風。簇簇的綠葉,又光又亮可減少水分散失。葉叢生枝頂,肉質,倒卵形至匙形,上有不明顯鋸齒。草海桐一年四季皆有花及果實,花呈白色,腋生聚繖花序;花冠筒一邊裂至基部,花柱由裂處伸出,花冠裂片緣有不規則淺裂的薄瓣。其花形極為特殊,是左右對稱,像是缺了一半的殘花。白色小球果,玲瓏剔透,猶如一粒粒的明珠,掛滿枝梢。   特點:草海桐是一種常見的濱海植物,它也是常見的救荒野菜,其葉肥美,但並不美味。由於草海桐耐風、耐潮的特性,即使在海風強大的海邊岩石上亦能生長,能作為沿海防風定砂植物。此外其嫩葉及果均可食,莖髓也能製紙。